折剑出江湖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重生小说网chongsheng520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“王朝末年,人口多而土地少,再加上自然灾害、社会动荡、地方起义、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等因素,这些问题最终导致旧有的王朝被推翻!这一过程之中,人口则会进行一次锐减,这样一看,王朝的灭亡,是注定不可避免的。”
听到张安世的描述,朱元璋叹了一口气。
因为在之前,张安世已经分析过大明王朝所存在的那些问题。
无疑…
这些问题会导致大明走上与其他王朝几乎类似的结局。
他仿佛已经看到了,那些满面饥黄的大明子民,口中高呼着活下去,然后将大明推翻。
朱元璋很难受,就像是心被人揪着一样。
他不想看到,也决不允许自己的儿孙走向这样的道路!
但是…他根本无力回转啊!
现在的他,根本没有办法去想想后世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,也没有办法去预料自己后世的子孙又是什么样的德行。
如果是在没有遇到张安世之前,朱元璋肯定会想尽办法去避免这些问题,给后世的那些子孙去留下一些建议,让他们要绝对去遵守。
但是在听到张安世这么多言论的熏陶之后,朱元璋也是明白了一点,无论是多好的政策。
都只能够保证在当时的效果,根本无法保证未来会一直好用下去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一个固有的政策是永远都无法满足所有的需求,这个时候,只能去变革,而非坚守所谓的传统。
否则,就像是之前张安世所说的那样,一句祖宗之法不可变…难道就能因为这样可笑的原因,眼睁睁的看着大明走向灭亡吗?
一個没有时效性的东西,注定是会成为累赘的。
现代人…始终是难管后代事啊!
这是朱元璋最大的感受。
他之前为后代子孙所设想的那些政策,一条一条,在张安世的口中成为了压倒大明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从那个时候起,朱元璋就已经明白了这一点。
如果要变革,那就应该自他而始!
至少后人,可以说出效法先祖,为拯救大明而变革!
而不是祖宗之法不可变这样的笑话!
因为现在,就是变革最好的时候!
如果他坚持不到那个时候,还有张安世这样的人能够辅佐朱标,让大明强盛下去。
或许标儿,能够看到那样的未来。
他,想要尽力为未来的大明,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。
“汉高祖之后,‘文景之治’的盛世,后来绿林赤眉起义;光武帝之后,‘明章之治’的盛世,末年黄巾之乱;唐高祖之后,‘贞观之治’的盛世,而在末年则是‘黄巢起义’这些又是为什么?”
张安世又是提出了自己的问题。
这一次,朱标朱棣还有朱元璋又是异口同声的说道:
“土地兼并!贫富分化!底层人不得不反!”
在一个朝代,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体质并且实现了相对稳定的统治之时,往往有能力维持社会的稳定。
此时,就算是有着社会矛盾,也会在盛世之下,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。
但是这仅仅只是一直,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解决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权力的集中也会导致腐败和政治不稳定。
而社会结构之中的不公平,贫富差距等矛盾,也会进一步地凸显出来。
逐渐加剧,最终引发社会动荡!
从‘文景之治’的盛世,到后来绿林赤眉起义;从‘明章之治’的盛世,到末年黄巾之乱;从‘贞观之治’的盛世,而在末年则是‘黄巢起义’。
这三件事情,虽然都是发生在不同的时期,然而它们都有着相同的特征。
在盛世之时,社会矛盾被掩盖,没有能够及时地处理,所以导致在盛世之后,那些积累起来的矛盾不断加剧,这时候,再想要去处理只会尾大不掉,一团乱麻。
同样也是因为朝堂内部政治腐败,也没有能力去处理积攒下来的社会矛盾。
张安世点了点头,惋惜着说道:
“那些贫穷的人,是因为他们想要贫穷吗?那些成功的人,他们比贫穷者更加害怕贫穷!”
“为了得到成功,贫穷的人们或是辛勤劳作,耕耘田地;或是从事商业、经商贸易;或是埋头苦读,应试科举。每一个人都想要改变自己的现状。然而除了一小部分幸运的书生通过科举成为的官员,大多
数人仍旧处于艰辛的生活。”
“是他们不够努力吗?是他们不想上进吗?”
“当然不是!而是因为如今的那些成功者们,他们不愿意也不允许将机会授予那些贫穷者,更不愿意分享自己的富贵。他们将贫穷视作一种侮辱!”
“同样也因为他们目睹过更加显赫之人,在尔虞我诈的权谋之中堕为贫穷者,因此,他们毫不吝啬地通过剥削穷人,积累财富的手段,维持自己的富贵。”
“上行下效,富贵者如此,穷者亦如是。”
“农人放弃耕田,落草为贼寇;工匠放弃锻造,沉溺于赌博,纵情于狂欢作乐;商人放弃贸易,奉承权贵,涉足于高利贷;书生放弃读书,追求投机取巧,攀附权贵。”
“那满口的圣人之言,仅仅只是流于表面的装点,是最后的遮羞布。”
“事实上,古之圣人所言,不无道理。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。然而那些达者,真的做到了吗?他们是否应该修正自己的内心,一个失去正直内心的人又怎么能够对他人施以正义呢”
朱标声音颤抖,问:可有解决之法?
张安世叹了口气,摇了摇头,回想起“伟人”那个时代。
“也许只有到了男女不分尊卑,众生皆平等的时候,才会有一个大治天下,不过,我想我张安世是看不到的。”
张安世的话,振聋发聩!
犹如洪钟大吕,敲击在他们两人的脑海之中。
朱标与朱棣两人久久都没有反应过来。
朱元璋叹了一口气。
一脸愁容。
“咱何尝不知道这些,咱又何尝不想改变这些?只是这些…真的能够被改变吗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