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大汉:隐忍二十年,汉武帝被架空了》转载请注明来源:重生小说网chongsheng520.com
《长安晚报》最新版头条:《铁家伙比千里马还快?洛阳匠人揭秘"火车头"真容》
记者潜入少府工坊,绘声绘色描述:"但见那铁铸巨物如巨鲸昂首,腹内藏炉,口中喷烟。墨家弟子言,待蒸汽冲开铜阀,车轮转如疾风,一日可抵寻常车马五日之程!"-
百姓来信栏目选登:"陈留郡民王二牛:俺想给铁车起名叫'追电',比俺家耕牛快十倍!
临淄商贾李富贵:若铁路通到大秦,俺的丝绸能卖上三倍价钱!"
《大汉女子日报》时政版专题:《从成都到疏勒:蜀锦与葡萄的宿命之约》
特派记者随勘测队西行,记录沿途奇观:"在陇西山地,民夫用高炉钢炮炸开峭壁,碎石飞溅处,竟露出上古栈道遗迹。
千年之前,先秦人用栈道征服蜀地;后汉人用铁轨连通天下!"-
同时特别报道:"羌族首领阿豺率部献羊千只,求购高炉铁器。其言:'愿随大汉铁轮,共击西域异族!'"
同时长安街头,在号外声里的呈现了全民狂欢。
晨雾未散,报童的叫卖声已响彻大街:"看报看报!铁路开工啦,天子亲手钉下龙头钉!"
立刻有卖浆者、挑夫、绣娘围拢上来。
卖炊饼的张大叔识字不多,却指着报纸上的铁轨图对顾客说:"瞧见没?以后俺的炊饼能坐铁车卖到西域,让胡人也尝尝咱长安的芝麻香!"
而之前险些倒闭洛阳铁铺,订单如雪,人们在门口排起长队,工匠们挥汗如雨。
一位老妇人拽着儿子挤到柜台前:"给俺打根'铁路钉',要刻上俺家虎娃的名字,等他长大了,就说这是修天子大道的钉!"
掌柜王翁擦着汗笑:"别急别急,如今朝廷给咱发高炉图纸,下月就能日产铁钉万枚!"
与此同时玉门关守军围着《边庭快报》议论纷纷。
百夫长陈虎拍着报纸上的铁路图:"以后粮草十天就能到,老子再也不用啃发霉的粟饼了!"
新兵李柱却盯着上面的火车头画像发呆:"这铁家伙要是开到匈奴大营,会不会把单于的穹庐都震塌?"
而同时在大汉第一条铁路的开工现场。
礼官临场赋诗,由童声在开工现场吟诵:"铁轮兮辚辚,贯日月兮通八荒;龙旗兮猎猎,镇流沙兮抚西洋。"
同时十万民夫同声和唱,声浪掀得渭水波涛倒卷,连对岸的白鹤都惊飞而起。
而随着一节节铁轨被铺设。
暮色中,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卒坐在铁轨上,掏出腰间的酒葫芦。
他曾随卫青征战漠北,此刻却对着铁轨喃喃自语:"当年俺们在沙漠里找水源,走一步埋一块石头记路。如今有了这铁家伙,怕是死去的弟兄们都要从土里爬出来,摸一摸这比刀剑还硬的铁……"
远处,高炉的火光映红了半边天,将他的身影投射在铁轨上,宛如一尊移动的青铜雕像。
而在更远处,徐卫的勘测队正在绘制次日的路线,他们每埋下一根标杆,就离罗马又近了一尺。
当最后一份报纸被油墨浸透,当最后一名民夫放下铁镐,长安城的星空下,十万盏灯笼沿着铁轨排成星河。
这是大汉百姓用双手托起的梦想,是比长城更绵长的意志,是比黄河更澎湃的决心。
正如《长安日报》连夜加印的号外标题:“铁轮过处,皆为大汉天声!”
光武元年春,长安城西的渭水之滨旌旗蔽日。
刘据身着玄色礼服,头戴十二旒冠冕,手持金镶玉璋,在霍光、苏武等重臣簇拥下,缓步踏上三丈高的祭天台。
台下,十万筑路民夫身着统一的短褐,腰间系着象征开工的红绸,如红云般铺展至地平线。远处,新铸的铁轨在阳光下泛着冷光,像一条银色巨蟒,蜿蜒着向西域延伸。
司礼官的号角声划破长空,刘据叩首,将玉璋郑重插入土中:“维大汉光武元年,天子刘据率文武百僚,祭告昊天上帝:今开铁路通西域,愿天佑大汉,铁流万里,四海归一!”
话音未落,三十六门青铜炮轰然齐鸣,声震云霄。
渭水之上,百艘楼船同时扬起绘有龙纹的白帆,船工们齐声唱起《筑路歌》:“铁轨如弦弓如满月,车轮滚滚压碎胡烟……”
霍光手捧金盒,取出第一枚铁钉——这枚长三寸的熟铁钉钉头刻着“汉”字,尾部铸有龙形纹路,是少府工匠用高炉精钢锻打七日而成。
刘据接过铁钉,用鎏金锤轻轻敲入枕木:“此钉为始,愿我大汉铁路,千年不朽!”
徐卫换上了不同于往日的深灰工装,腰间别着墨家和公输家共同打造的“量轨尺”。他单膝跪地,向刘据呈上铁路规划图:“启禀天子,首段从长安至大月氏王城,全长一万二千里,共分九段同时开工。臣已在沿途设立‘铁官营’,每十里建一‘轨料厂’,百日之内必能铺轨至陇西。”
刘据拍其肩膀道:“昔日你要跨海征罗马,今日先教铁轮碾过流沙。待铁路通到大月氏,朕许你率火车头直抵罗马边境!”
苏武手持节杖,身后跟着一队高鼻深目的大月氏使者。
他指着使者们背负的羊皮袋:“天子殿下,大月氏王闻我大汉修铁路,特送来了‘沙漠之金’——骆驼奶酒与精纺毛毯,愿与我共开这条‘铁丝绸之路’。”
刘据笑着接过酒袋,倾倒在铁轨上:
“此酒为盟,待铁路建成,长安的丝绸能换大月氏的良马,罗马的玻璃能换大汉的茶叶!”
而在施工现场,随着刘据挥下金色令旗,十万民夫同时挥动铁镐,渭水河畔顿时响起震天动地的号子声。
霍光亲自点燃第一座高炉,赤红的铁水如瀑布般注入轨模,腾起的热浪让初春的寒意瞬间消散。
在人群中,有个叫李三的流民正奋力夯土,他腰间挂着朝廷发的“筑路凭证”,上面写着“完工之日,赐田三亩”。
想起家中病弱的妻子,他抹了把汗,对着铁轨喃喃道:“铁家伙啊,你快点长,等通到大月氏,俺就能换匹好马,给婆娘抓药了……”
与此同时,在千里之外的玉门关,陈汤正用高炉钢剑劈开最后一丛荆棘,为铁路勘测队开辟道路。
他望着东方,低声自语:“天子殿下,您的铁龙就要来了,罗马人,准备好迎接大汉的怒火吧!”
随着工期的不断推进,铁轨日渐变长。
此时刘据再一次来到现场,踩着刚冷却的铁轨,听着脚下传来的金属嗡鸣,忽然想起《山海经》里“乘龙兮辚辚,高驼兮冲天”的句子。
原来先人幻想的“龙车”,今日竟要靠凡人的双手实现。
霍光递来一杯酒,两人并肩望着蜿蜒的铁轨消失在暮色中。
“当年陛下出征罗马,靠的是双腿和马队,”
霍光感慨,“如今咱们有了这铁家伙,怕是连神仙都追不上。”
刘据饮尽杯中酒,目光坚定:“这只是开始。待五年后铁路通到罗马城下,朕要让父皇坐着火车凯旋,让罗马人看看,什么是真正的‘天子之怒’。”
渭水滔滔,带走了最后一抹夕阳。
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,一群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汉人,正用铁与火,在历史的卷轴上刻下最壮丽的一笔。
第一列火车鸣笛启程时,那声音将不仅是机械的轰鸣,更是一个文明向世界发出的请柬——请见证,大汉的崛起。
火柴人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重生小说网chongsheng520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